第二十二章 元直,可有教我?-《汉鼎犹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战船,精锐水军,优良渡口,荆州一样不缺。

    因为荆州水军的强盛,以往只听过荆州境内有宗贼横行的,可没听过水贼敢在荆州水军面前蹦跶的。

    就如前几年那个纵横长江水域的锦帆贼甘宁,也被荆州水军打的投靠江夏太守黄祖,戴罪立功去了。

    所以在刘琦在出发前,他也认真得考虑过走水路这个选择,但最后还是被他否决了。

    面对刘琦的疑问,徐庶答道,

    “公玮从襄阳乘船顺流而下,当然是方便异常。

    但襄阳城外之汉水最后汇入江夏郡中,并不直入长沙郡,公玮若是选择水路出行,需要中途换乘,此为一不便。

    二者,吾荆州水域与江东水域多有共通之处。

    故吾荆州水域之中多有江东密探,若公玮选择水路出行,行踪定为江东之辈探知,军情外泄,会让江东贼子提早做出防备,这不利公玮。

    而公玮陆路出行,间行官道,掩于山林之间,再派出精锐斥候探查四方,纵使有些许江东探子,亦不容易探知公玮军情。”

    方才之所以魏延会兵围徐庶,一个想法就是将徐庶当成了江东方面的探子。

    徐庶在说完以上两点之后,刘琦抚手笑道,“当世知我者,元直可属前三。”

    但就在这时,徐庶对着刘琦说出了他心中所认为的第三点,

    “襄阳从水路南下长沙,乃是顺流而行,故而方便异常。

    但若是将来公玮要率军北上襄阳,乃逆流而上,加上襄阳水军封锁,公玮水路必不可行。

    因此公玮为将来计,定会选择由陆路南下,如此便可一路上,顺便探查地形以便来日之用。”

    在徐庶缓缓说出这点后,刘琦的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不见,凉亭中的气氛也一瞬间凝固起来。

    何谓率军北上襄阳,其中的意味不禁令人深思。

    见心中最大的盘算被指出,刘琦的手指不停的敲击着凉亭中的石桌上,他眼神灼灼得看着徐庶,

    良久之后,他长叹一口气道,

    “元直大才。

    这时吾方知,当世知我者,元直当属第一。”

    要想了解一个人,除了有刘备那种开挂的天赋外,更多的还是通过朝夕相处所知。

    刘琦的亲属暂且不论,过去算的上与其朝夕相处的,唯有那“楚玉四友”了,

    而在“楚玉四友”之中,唯独徐庶出身寒门,因此自小受尽轻视的他,可能对人心的把握更深一些。

    如今见自己最大的盘算已经被拆穿,刘琦顿时收起了往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,他起身负手语气沉重地说道,

    “犹记得当日我们五位好友结伴相游于汉水,那时天青水碧,汉水之上云烟密布,宛如仙境一般,那时的时光是多么惬意。

    但吾虽身为荆州嫡长,很多事却并不如我意。

    如今我父垂垂老矣,不复往日英明,而荆州内有蔡瑁等权臣专权乱政,外有曹操孙策等强敌压境,

    当此危急存亡之秋,有心报效君父的我,却因莫须有之罪名而受贬斥。

    我一离襄阳,至此君父身边尽是小人,荆州倾危之日不远矣。”

    “荆州若倾颓,汉室何人来扶?”

    “当初我曾问计于德公,德公答曰:愿公子恢崇德度,躬养士之业,朝夕孜孜,不违子道,如此而已。

    德公所言,时至今日,吾亦不敢一日或忘。

    三年来,我养贤纳士,爱惜百姓,三年以来的努力,令我有了“楚玉”之美誉,但那又如何?
    第(2/3)页